人如魚
作者:李民增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人怎么像魚?說起來很有意思。
先說人,一般有兩種:一種是一輩子為名、權、利拼搏,甚至不擇手段。 某些有點小權的人,退休或者內退后,頓感失落,極度不適應,身體很快垮下來,有的竟至抑郁而死。剛過六十歲,或者不到六十歲,就告別人間。
也有另一種人,把名譽地位、金錢,看成身外之物,不刻意追求。一旦失去,也就淡然,能繼續(xù)平靜地生活,從長遠來說,倒是沾光了。
最近,我在閱讀中看到一段資料說:太平洋中,有一個布拉特島。在這個島的水域中,有一種魚,叫王魚,與人類非常相似。
這種魚也分兩種:一種有鱗,一種沒鱗。有鱗沒有鱗,全看自己,是由自己來選擇。王魚的鱗其實不是鱗,只是一種附屬物。它有一種本領,只要它愿意,就能吸引一些較小的動物貼附在自己的身上。它先給它們一點好處,一點自身的分泌物。當這些小動物被吸引后,王魚便要千方百計地把這些小動物身上的物質吸干,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一種鱗片。它貌似強大,滿身像個大氣球,比沒有鱗的王魚至少大出四倍。
而沒有做吸附的王魚,還會是老樣子,看起來比較渺小,遠不如吸附外界物質的王魚那么壯觀雄偉。都是王魚,一個像爺爺,一個就像孫子。
可憐的是,當吸附了外界物質的王魚生命進入到后半生時,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,這種附屬物會慢慢脫離它的面目,那個較小的外形。別人無所謂,它自己卻無法忍受沒有鱗片的狀態(tài),光禿禿的模樣讓它不自在。
一條魚,從有鱗到沒有鱗,一定是死去活來的體會,這是一種從里到外的被剝奪。 被剝奪了的王魚,是非常痛苦難堪的。它無法再適應這個世界,游動得也很不自然,干什么都不像它自己。干脆說,什么也都干不成,還會變得異常煩躁?;畹谜媸菓K不忍睹。
凡是看過王魚慘死的人,都會在心里留下極深的印象,都會覺得王魚太慘,也都會認為,它們不該選擇附屬物作為自身的鱗片。那本來就不是自己的。
如果王魚從小到大都沒有鱗,就比較好活,因為這比較自然。自然了,也就與外界更能融洽,活得更自己一些。這種沒有鱗的王魚,一生都較為平靜。
早早準備,早早從“鱗片”中解脫。這就是人們從王魚身上得到的領悟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宋鵬偉:靠“天使”不如自己做“天使”
劉超:誤交話費對方退回 誠信才是做人之本
“90后”第一書記扎根基層,助力百姓脫貧攻堅
趙丹玉:高?,F“解憂雜貨店” 小舉動現大能
符蓉蓉:十九大報告凸顯新時代黨的使命和擔當
魏美紅:十九大助力從嚴治黨穩(wěn)步進行
劉超:智商130成績差 成績好靠的是后天的努力
許昭慧:醫(yī)生累倒躺地休息 如此敬業(yè)值得點贊
丁家發(fā):“1元婚禮紅包”屬個案,不宜去效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