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
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(fā)聲 開化民智

我要投稿
您的位置:首頁 > 文體娛樂 > 列表

張曾:應讓讀書成為一種自我升華

2018-04-01 16:58:40 m.oc3-line.com 來源:時評界 有0人發(fā)表了看法
[導讀]  讀書之于己,之于人,之于社會的意義,恐怕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。如劉向、杜甫所言,“書猶藥也,擅讀之可以醫(yī)愚”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;又如高爾基、狄德羅所說,“書籍是...

  作者:張曾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
  “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,讀書已經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,讀各類的書,我想這是一個終身的愛好”,微視頻《窯洞里的讀書人》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到。樸實而真切的話語中始終透露著一種堅韌,一種恒心,一種“心欲專,鑿可穿”的強毅。

  讀書之于己,之于人,之于社會的意義,恐怕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。如劉向、杜甫所言,“書猶藥也,擅讀之可以醫(yī)愚”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;又如高爾基、狄德羅所說,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”“不讀書的人,思想就會停止”等等,其個中真意,已無需贅言。

  然而,在如今電子信息化的時代,那種“持書一卷,便覺生出遁世之逍遙”的心境,在當下之大流中卻再也難以出現。大多的我們不是在電子產品里日益“沉淪”,就是在功利化閱讀中逐漸“迷失”;卻獨獨忘記了惟有在翻開一本好書時,才有的那種“有人將智慧如同耳語一般告訴我,無孔不入地,滲透于生命的每一個罅隙”的飽滿,以及那種“縱我孑然一身,但仍有世上最偉大的靈魂作伴”的不孤獨。

  龍應臺的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中有句話,“孩子,我要求你讀書用功,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,而是因為,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。選擇有意義、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。”我想,這是對“為什么要讀書”“讀書有什么用”之類問題的最好解答。所以,年輕人每每在人生困惑的時候,在不知所措的時候,不是生活不,不是運氣不好,根本原因其實就如楊絳先生說的,“你讀書太少卻想得太多”。

  年輕的周恩來曾豪言:“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。往昔崢嶸,可歌可泣。如今的我們或可不必有如此偉大抱負,但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或也是我們無從辯駁的現實。從無知的自我中解脫出來,于人友善,于己明達;從卑微的靈魂中自信起來,于人不卑,于己不菲;從狂狷的半空中俯身下來,于人敬重,于己謙遜……讀書因此才會被賦予如此多美好的意義。就如茨威格所說的那樣,“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,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(tǒng)一,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: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,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,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,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。”

  “讀一本好的書,就是和許多品德高尚的人談話”,是法國科學家笛卡爾的名言。那些優(yōu)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千古,不僅僅限于文字精煉、構思精巧和文采飛揚,更在于其能夠表達一些人類共同的準則,如對自由、勇敢、正義、忠誠的追求;如對感人至深的愛情、親情、友情的謳歌、贊美;也同樣包括對黑暗、丑陋的鞭撻與諷刺?;蛟S,讀這樣的書,方是“初心”。又或許,正是這樣的書籍在一直說服著我們,無論生命如何繁華或虛無,都要保持天真、虔誠、滿含悲憫;促使我們完成著從幼稚到成熟,從無知到博學的自我升華!

  《窯洞里的讀書人》的片尾是一盞油燈映著一個正在讀書的人的剪影,渾暗的窯洞里點點昏黃的燈光或明或暗,時間仿佛瞬地回到了曾經的那個年代:一本已經泛黃的、被翻得褶皺破舊的書卷,被一個知識青年如獲至寶般捧在手里,或行走,或坐臥,其目光卻始終停留在那一行行黑色精巧的印刷字體上,當他抬起眼睛,目光似穿過山峁、長天,里面飽含著的是深沉的欣喜和滿足,以及能寬宥一切的遠意。

更多

熱門關鍵詞:讀書 文化 張曾

 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 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