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
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(fā)聲 開化民智

我要投稿
您的位置:首頁 > 時政財經(jīng) > 列表

隔山:與其凡是要"痕跡"不如為民多作為

2018-08-17 10:51:12 m.oc3-line.com 來源:時評界 有0人發(fā)表了看法
[導讀]  不知從何時起,凡是留"痕跡"越來越成為基層工作亂象。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兩種類型:其一是把"痕跡"當成履職盡責的表現(xiàn)。在一些單位和部門,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所謂的"痕跡"印證...
  作者:隔山  稿源:時評界  編輯:洪小兵
  "痕跡"做得好,就是單位寶。領導拼命夸,上級提拔早。最笑檢查組,被人當傻瓜。心知肚里明,裝聾又作啞。這是基層工作中"以痕跡論政績"的形象寫照。近期,《半月談》刊發(fā)《警惕!"痕跡主義"在基層流行,已成形式主義新變種》一文后,僅半月談微信公眾號閱讀量近50萬,留言上千條。(8月16日新華網(wǎng))
  不知從何時起,凡是留"痕跡"越來越成為基層工作亂象。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兩種類型:其一是把"痕跡"當成履職盡責的表現(xiàn)。在一些單位和部門,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所謂的"痕跡"印證,哪怕是一常態(tài)性工作,如日常的一個學習培訓、工作檢查等等,又是文字報告又是拍照留存,不厭其煩地逐級報告,并且還規(guī)定上報材料既要電子檔又要紙質鮮章。甚至在一些地方,有的基層干部為了迎合上級要求,無論工作大小事,都要制作成微信公眾號廣為轉發(fā),以獲領導點贊為榮。更有甚者,一個小小的部門也把階段性工作制作成專題片留存。
  其二是把"痕跡"當作"政績"的體現(xiàn)。有的單位和部門,把"痕跡"作為考核基層干部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(jù),每到考核期,基層干部抱著一摞摞厚厚的各式表單和文字材料應考,而這些"痕跡"里面,到底取得了多大成效,為群眾解決了多少真實的問題,根本無人去問津,而關注的焦點卻是所謂"痕跡"的份量。一些地方還把"痕跡"美其名曰為"政績"的印證。正如有媒體指出的一局級單位為應付檢查,一個月僅紙張費就花了21萬。有村干部瞄準了"痕跡"帶來的市場,自購的復印機變成了"印鈔機"。這些正是一些地方基層凡是講"痕跡"的真實寫照。
  也正是由于"痕跡"亂象的存在,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了"痕跡"上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來,在一些地方為了追求"痕跡",凡是以數(shù)據(jù)說話,于是有的單位和部門,曲解大數(shù)據(jù)的應用和作用,把"大數(shù)據(jù)"活生生地變異成"數(shù)據(jù)大",憑借數(shù)據(jù)的大自認為工作既"充實"又"扎實",成為向上級邀功的"道具",而實際上就是"繡花枕頭好看不中用",大量的數(shù)據(jù)卻是一堆無用的"垃圾"。
  事實上,這種"凡事只求留痕"的傾向,在基層并不鮮見。究其原因看,主要是一些地方、單位和部門,形式主義的思想頑疾根深蒂固,一邊在反對形式主義之風,一邊卻又催生助長新的"痕跡"形式之風。同時,有的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牢,錯誤地把"痕跡"當作干部擔當作為的政績,錯誤地發(fā)揮了"痕跡"的導向作用。
  凡是要"痕跡",既浪費錢財,又耗損基層干部精力,其結果是干部喊"累",群眾也不滿意,完全是得不償失。筆者認為,與其時時事事要"痕跡",還不如心里時時裝著群眾,事事服務于人民,在發(fā)展民生上真擔當、真作為。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政績。

更多

熱門關鍵詞:作風 為民 隔山 痕跡

 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(wǎng)站,由本網(wǎng)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 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(wǎng)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