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金福:“捐獻器官”是一種最美的離開方式
作者:葉金福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1月1日,浙江省寧波市鎮(zhèn)海95歲老人沈忠宙因病去世,終于實現(xiàn)了20年前他和鎮(zhèn)海區(qū)紅十字會的約定: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一名患者,幫助對方重見光明,遺體則無償捐獻給國家的醫(yī)學事業(yè)。(1月3日《寧波日報》)
浙江省寧波市鎮(zhèn)海的這位95歲老人沈忠宙去世后以“捐獻器官”這一獨特方式,為我們重新詮釋了生命離開的意義,那就是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,還可以通過器官捐獻,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(xù),讓生命的價值超越時間和空間,給人以生的希望和活的可能,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。
據報道,目前我國每年大概有15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,但只有大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。這組數(shù)據告訴我們,通過器官捐獻挽救重癥患者的生命,空間還有很大。倘若人人都能去世之后把器官捐獻出來,那么就能挽救更多的患者,給更多的患者帶來健康,帶來希望。
人總有一死,但生命的價值是不一樣的。有的人死了,能把希望留給活著的人,讓活著的人感受到死者的愛心、善心,同時也能使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更好的升華。而有的人死了,卻沒有給世人留下美好的回憶,沒有為千千萬萬處于痛苦中的患者帶來福音,這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啊!
近年來,各地器官捐獻的人越來越多,而獲得器官移植的患者也越來越多??梢哉f,這些器官捐獻者為全社會做出了表率,值得我們敬重,值得我們推崇,更值得我們學習。
“捐獻器官”是一種最美的離開方式。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像浙江省寧波市鎮(zhèn)海的這位95歲老人沈忠宙一樣,跳出傳統(tǒng)觀念的禁錮和束縛,把“器官捐獻”當作人生的最后一項善舉,讓生命的價值得到更好的升華,為自己的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龍晨悅:以“黨建”為筆,繪就鄉(xiāng)村振興新圖景
朱波: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
李強:調研一次,“研調”N回
霍力偉:別讓督導檢查成為形式主義的合理外衣
2023年,千萬個瞬間連幀成精彩“故事片”
殷建光:今天,揮手告別2023
錢桂林:致敬!“忙”得“上頭”的2023年的年
殷建光:2024年揚帆起航 我們都是“撐船人”
朱波:擰干水分見“干貨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