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家發(fā):信用卡“私自”扣款,信用哪里去了?
作者:丁家發(fā)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每月的銀行信用卡賬單你會一筆筆看個明白嗎?有沒有發(fā)現一些不清不楚的收費呢?近日,記者發(fā)現,大量持卡人在網絡平臺上投訴浦發(fā)信用卡未經自己同意擅自開通收費項目,每個項目每月收費8元-20元不等,大部分人發(fā)現時已收取兩三年甚至更久。(5月5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銀行信用卡提供一些增值服務項目,收取客戶費用本也無可厚非,但必須在客戶知情并征得同意的情況下,才具有合理合法性。然而,浦發(fā)信用卡未經用戶同意,就“私自”扣款,其信用哪里去了?筆者認為,信用卡不是單方面要求客戶講信用,發(fā)行銀行也必須講信用,信用卡“私自”扣款無異于殺雞取卵,這種嚴重損害廣大客戶合法利益的行為,必須堅決遏制。
不少浦發(fā)信用卡的客戶遭遇莫名收費,有的每月被收8元,或是被收20元,每月扣費并不會有短信電話提醒,不少消費者在每月被莫名收取費用數年后,仍然渾然不知。截至4月20日,在消費者服務平臺“黑貓投訴”上,針對浦發(fā)信用卡中心的投訴已有12266件,比其他銀行的信用卡高出很多。而在聚投訴平臺上,針對浦發(fā)信用卡的投訴數量也在不斷攀升,已超過6300件。客戶針對浦發(fā)信用卡長期扣款的吐槽越來越多,多針對浦發(fā)信用卡“私自扣款”??梢?,浦發(fā)信用卡“私自”扣款,已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,銀行的任何解釋和推脫責任的說辭,都難以掩蓋其惡意侵占客戶利益的嫌疑。
客戶是銀行的消費者,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規(guī),消費者有知情權和選擇權。針對浦發(fā)信用卡“私自”扣款現象,如果消費者稀里糊涂根本就不知情,或并未主動選擇收費項目,銀行擅自扣款就涉嫌消費欺詐;如果銀行有證據證明,消費者是主動勾選或同意開通的,但從眾多投訴的情況來看,銀行也需要反思,是否存在一些誤導或誘導行為,讓消費者產生誤解,作出了并非本意的選擇。這種情形,盡管消費者“啞巴吃黃連”,但銀行也不能“耍小聰明”設陷阱,不講信用昧著良心賺錢。
公開資料顯示,2019年末和2020年末,浦發(fā)銀行的信用卡流通卡數分別為4399.08萬張、4372.22萬張;信用卡流通戶數分別為3201.94萬戶、3157.40萬戶,均已出現環(huán)比下滑。而去年浦發(fā)銀行銀行卡手續(xù)費收入145.28億元,比2019年增長17.86億元,同比增長14%。信用卡流通卡數和客戶數均在減少,而銀行卡手續(xù)費收入卻在大幅度增長,這不得不令人質疑:其中有多少“私自”扣款的成分?這種只顧眼前利益,不惜犧牲自身發(fā)展的長遠利益,顯然是殺雞取卵,如果不及時警醒予以糾偏,信用會逐漸喪失不說,最終將被客戶所拋棄,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。
光明正大地掙錢才是正道。銀行信用卡首先自身要講信用,在正式收取相關項目費用前,應當明確告知并征得消費者同意,比如在短信提醒后,要求客戶短信回復確認,不回復則不開通、不收費;每月扣款前后,也應向客戶發(fā)出提醒,并明確告知退訂方式,讓客戶不需要或其他原因,可以及時退訂、止損。同時,銀行還可以通過手機App、微信小程序等電子渠道,設置自行停止收費項目的選項,為消費者提供對等的便利。這樣,明明白白地消費,光明正大地掙錢,才能互信互利取得雙贏。
此外,銀監(jiān)會等監(jiān)管部門應加大監(jiān)管力度,敦促銀行合法、規(guī)范經營,尊重客戶權益,對違規(guī)違法收取的費用,一經查實,責令退還給廣大客戶,并進一步提高違法成本,予以嚴厲的行政和經濟懲罰。也就是說,對銀行薅客戶羊毛的做法堅決說“不”,方能遏制類似侵害消費者合法利益的現象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袁文良:感恩母親每天都是“母親節(jié)”
葉金福:“節(jié)假日加班費”不能總淪為紙上福利
周志宏:“機票盲盒”是一種營銷噱頭
袁文良:莫讓“野游”野蠻增長
廖衛(wèi)芳:打擊“銷售過期食品”還需“綜合施治
郭喜林:要把《反食品浪費法》貫徹落實到位
孟偉:縣委書記推銷小龍蝦蘊含盱眙成功密碼
曹燦輝:公交車使用新能源示范作用不小
田雨:熟蛋返生,一場偽科學的鬧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