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
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(fā)聲 開化民智

我要投稿
您的位置:首頁 > 社會民生 > 列表

游德福:八旬嫗越柵“逃離”養(yǎng)老院令人沉思

2019-03-20 05:15:11 m.oc3-line.com 來源:時評界 有0人發(fā)表了看法
[導讀]  八旬老嫗翻越高墻,順著大樹溜到地面,這聽起來似乎是武打片里的情節(jié)啊,看了這則新聞,會讓每一個讀者倒吸一口涼氣,“幸好沒有出什么意外,否則后果不堪設想!”民警封昊岳后來...
  作者:游德福  稿源:時評界  編輯:時小川
  近日,江蘇鎮(zhèn)江新區(qū)公安分局丁卯派出所民警接到市民反映在鎮(zhèn)江丁卯緯六路杜湖新村北邊的三岔口有一名老太太癱坐在地上,值班民警封昊岳迅速趕到現場,再三詢問得知,原來這位時年83歲的老嫗因為想家,便在中午吃飯時,趁著護工不注意,翻越養(yǎng)老院的鐵柵欄溜了出來,就是在翻越柵欄的時候不小心跌倒了。(《贛南日報》3月19日“微報”版)
  八旬老嫗翻越高墻,順著大樹溜到地面,這聽起來似乎是武打片里的情節(jié)啊,看了這則新聞,會讓每一個讀者倒吸一口涼氣,“幸好沒有出什么意外,否則后果不堪設想!”民警封昊岳后來在院方看到,當時老太太翻越的圍欄,竟然有兩米多高。翻越兩米多高的圍欄,對于年輕人而言或許輕而易舉,但是對于上了歲數的老人可能就是一座大山。然而,這個因為想家的八旬老人翻過去了!這背后的故事,讓人落淚,更令人沉思。
  眾所周知,養(yǎng)老院是跟家庭不一樣的微觀社會,這里有跟家庭不一樣的集體,有跟家庭不一樣的風景,入托者并不只是被動接受護理,被動地接受命運的流放,也有激發(fā)自己主動性,調整心態(tài)適應生活、煥發(fā)生命力的積極過程。老人入托是生活趨勢,建立這種生活理念,事關新老幾代人的意識更新和心理調整。年輕人較容易接受,而相關老人的思想轉變更為艱難。這種艱難就在于,辛辛苦苦風雨兼程幾十年,到了兒孫繞膝的這個時候,老人更希望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家的溫馨和晚輩的陪伴。甚至,有的老人會覺得這個年紀呆在養(yǎng)老院,活著缺乏一種固有的東西,沒什么意思。還由于管理須要,老人想家不能回,便感到孤單。
  而且,客觀的說,老人之所以“能夠到老”,也一定歷經生活的磨難,每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都有一部豐厚的史冊在默默記載。所以說,多數老年人不止是希望子女們的陪伴,更多的是想讓子女參與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,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,他們想讓子女看看,自己不僅是被照顧的弱者,他們也還有價值,也有閃閃發(fā)光的一面。就跟前面提到的那位83歲老太太,經養(yǎng)老院方面介紹,患有腦萎縮,但是疾病并沒有阻礙老太太對家和家人的思念,這樣才有了上述的故事。養(yǎng)老院表示,已聯系了老太太的家屬,家屬也承諾會多來看望老太太、陪伴老太太。
  現實生活的跡象表明,因為種種傳統(tǒng)與現實的原因,很多老人又似乎沒有“自我”,他們將全部的愛都投到子女身上,他們的生活以子女為重心。他們自愿為子女付出一切,甚至是犧牲自己的一切,并且他們也以這樣的付出和犧牲為樂,他們就是通過付出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。也正因為這一點,又烘托出老人們“家”及家人在自己心中的位置。
  “父母滿頭的華發(fā)見證了我們的成長,滿臉的皺紋是為我們奔波操勞的印跡。父母真正想要的,無非就是兒女的關愛以及家的溫暖”,這是民警封昊岳感同身受說的一番話。故此,所有的沉思都匯聚在一起,凝成一句話:做子女的,請多關心你的父母,無論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要盡自己所能悉心照料到。

更多

熱門關鍵詞:老人 養(yǎng)老 養(yǎng)老院 游德福

 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 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