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鳳軍:6歲小孩當童漂,到底誰的夢甜
作者:苗鳳軍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11月中旬,橫店入冬,南上湖西村的一間房間內,沒有暖氣,廚房兼客廳的墻壁上,六個被鑿開的洞咧著“大嘴”,有風鉆進來,屋內和屋外溫度幾乎沒差別??勺≡谶@里的吳蘭決定繼續(xù)堅持,因為6歲的女兒小伊哭著對她說,想繼續(xù)演戲,想繼續(xù)做這個很甜的夢。(2023年11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)
6歲女孩由母親帶著,遠離江西來到浙江橫店來圓自己的明星夢,孩子很小,才6歲,在普通人家,這樣的孩子更應該是在幼兒園大班上學,在家里還是一個寶貝,父母疼,爺爺奶奶愛,在家里更應該受到親人的萬般呵護,可是這小女孩非要不走尋常路,非要去橫店影視城那里找機會,去實現自己的童星夢,這孩子早熟得,懂事得太讓人心疼。江西6歲小女孩小伊,或許其內心里真有一個明星夢,但是她才6歲,她還只是一個什么都不應該懂的孩子,為什么非要遠赴離家鄉(xiāng)一千多里地的橫店去當演員呢?演員的日子很辛苦,并且在橫店同樣與她有一樣夢的男孩子女孩子有很多,他們過得同樣辛苦,如新聞中所講,在橫店呆了4個月,她才賺了250元,在那里競爭力還特別強,對于自身的機遇來講,可是百里挑一的。盡管她長得也很不錯,或許在演出時表現得也很乖巧,很多情況下,都是長時期的等待,這樣的日子真是她個人選擇的嗎?
談到小伊的童漂行為,其母親稱之為孩子有夢,并且覺得這個夢是很甜的,必須要實現。這真是小伊的夢嗎?為了這個夢,小伊真希望可以放棄自己快樂的童年嗎?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經常與家人吃在一起,玩在一起,更多的情況下,還在撒嬌,她卻在苦苦等戲,等著有劇組約戲,這多枯燥無聊。即便是她有戲了,也要因為自己演出的角色要承受更多的辛苦,乃至在大夏天要穿棉衣,連身上都捂出了痱子,這真是孩子所喜歡做的事情嗎?哪家的孩子不希望自己與同齡人一樣,每天開心快樂地生活呢?小伊這夢真是自己想做的嗎?
當今時代的家長功利性可說是很強,從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出來,網絡平臺上很多家長為了獲得利益,讓孩子拍短視頻的,或者是通過拍視頻賣貨的有的是,在很多短視頻上,某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成熟,所說出來的話,簡直都成精了,這讓百姓看來,這哪是孩子做得事,說得話呢?很多孩子所做所說的更象是江湖大哥。還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早一天能夠出人投地,在學習上,給孩子強迫報了無數個班。而如今江西6歲小女孩小伊來橫店當童漂,難道不是家長選擇的路嗎?孩子還小,即便有夢想,如果家人沒有功利性的追求行為,她小小的年紀怎么會承受這樣多的苦與累呢?小伊的夢很甜,不如說是其父母的夢很甜,為了自己的未來,讓孩子過早地承受人生的風雨,這難道不是孩子的悲哀嗎?
江西6歲女孩在橫店童漂,不知道她未來是不是能夠堅持下去,更不知道她父母還能夠堅持多久。這一事件出現,只能說明了一個問題,當今的社會上某些人確實病了,為了不切合實際的夢想,就要舍棄孩子的童年,小伊的夢甜不甜她心里是知道的,如果其父母放棄對孩子的過份要求,小伊的夢或許更會甜。還有就是如小伊一樣的童漂孩子,如果父母們都能夠讓孩子順其自然的發(fā)展,孩子們會這樣累嗎,會這樣過早為父母的“錢途”而拼命嗎?放過孩子們吧,小伊們的夢同樣是甜的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河南聯通強迫用戶更換光貓,不能無視之
高昊丹:學好“浦江經驗”,繪制基層治理“同
張明遠:基層青年干部當學“歲寒三友”
賈玉坤:以“三基”提“三力”推動楓橋經驗落
尚凡:學生“法庭”,法治教育開出的鮮艷花朵
葛霞:從《志愿軍》感悟克敵制勝的精神密碼
聯建樓火災事故19人已遇難,重責難挽無辜生命
泰國隊懸賞重金擊敗中國男足,狹路相逢勇者勝
王鳴鏑:莫讓“偽借款”強掏群眾的“錢袋子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