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洪泉:能不能區(qū)別對待“冒名頂替”上大學者
作者:張洪泉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在安徽宿州,市民王瑩瑩在當地繳納社保時遇到了怪事,發(fā)現自己無法繳納社保,原因是有一個和自己同名同身份證號碼的“王瑩瑩”已經繳納社保,一繳就是16年。經查證,那個“王瑩瑩”用的正是自己的身份,在一所學校當起了教師。據悉,目前當事人中有2名關鍵經辦人均已去世。(人民日報11月30日)
《刻舟求劍》中講過一個故事,說一個人坐船時,寶劍掉到水里了,這個人拿了個刀子,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,說船是從這里掉下去了,以后可以從這里去打撈。二十年前冒用別人的姓名上了一個垃圾學校,后來又上了其它學校本科取得了新學歷,再去追究那個現在看都很垃圾的第一學歷,是不是和刻舟求劍差不多?
冒用別人信息上學,不光明、不磊落,但在當年精英教育模式下,用別人的考試信息去上大學,肯定上不了一本,更上不了211、985和雙一流大學,只能上那些不入流的學校。而這些學校,很多人不屑一顧,在那時候很多都招不滿生,幾乎每個老師都有招生任務。但是囿于教育監(jiān)管要求,入學新生必須有一定的高考成績,于是就有人頂替那些不屑上此類學校的人的檔案信息去上學。
到2015年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75%,而我考上大學的那一年,錄取率還不足30%,也就是說,那時候的31%到74%的,到2015年基本都可以上大學,有的甚至可以上一本。當時沒有考上大學的,不是水平不高,而是那個時代的高考政策、高校數量等多個方面原因造成的。事實上,當時冒名頂替上不入流大學的,畢業(yè)后又艱苦求學,取得了本科,甚至是研究生。
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里除了刻舟求劍外,還有循表夜涉、引嬰投江兩個寓言,講的就是隨著時間、地點、條件的變化,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。當初在那個教育環(huán)境下,有相當一部分人冒用別人的信息上了大學,后來又取得了一個好的工作,對他人、對社會沒有造成什么危害,對于這些人的看法,也應該區(qū)別對待了。不能讓那些冒名頂替者,一聽說有人查盜用別人信息就心驚膽戰(zhàn),給他們提供一個和諧的工作環(huán)境,這對社會也是一件好事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病人欠款扣醫(yī)生績效,績效是“管理大棒”?
張哲:莫讓危險“酣睡”孩子身邊
張楠之:“90后談收入”背后是責任意識的覺醒
李忠卿:證明“我爸是我爸”,究竟誰犯傻?
干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要常抓不懈
苗鳳軍:美女出租別拿生命開玩笑
梁守泰:莫言讀了多少書
孫蕊:小科長貪污19套公房 嚴防小官巨貪
劉超:小事體現大愛 必須要抓牢抓實抓出成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