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禁止兒童手表 莫讓科技替代親情

作者:張洪泉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智能手表曾經是科技行業(yè)的“必備”配件。然而,可穿戴設備市場在過去一年中有所下降,而且還將變得更小。根據外媒報道,德國聯邦網絡機構已經禁止在該國銷售兒童智能手表。(鳳凰科技11月19日)
凡事有好就有壞,還真沒有見過100%好和壞,據說帶上不會丟孩子,曾被某些媒體夸獎的兒童手表,居然有如此大的弊病。德國已禁止兒童手表,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呢?莫讓科技代替親情。
無論機械手表,還是電子手表,或掛在墻上,或戴在手腕上,本來只是一種計時的工具,但在信息時代,加上個芯片,就智能化了,成為了一個客戶終端,隨時可以定位。當然,這樣的設備不僅可以給孩子定位,也可以給上了年紀的、癡呆的老人定位,凡是戴上的都可以定位,功能可謂強大,對家長、對子女的幫助可見一斑。
凡事有利就有弊,就像很多人認為WiFi萬能鑰匙十分強大,能破解很多WiFi密碼。但是,連接到不明網絡可能反被釣魚,有人設置惡意熱點守株待兔之類的已經不是新聞了。蹭網的同時也容易被蹭網,由于無線網絡的開放性和基于明文的網絡協(xié)議,從最基本的TCP/IP到HTTP都是明文數據,這意味著數據很容易被“監(jiān)聽”,也很容易被“偽造”。像新聞中說的,兒童手表“由于缺乏加密技術,黑客可以輕而易舉地侵入智能手表,這可能會讓心存歹念的人輕松追蹤到一個孩子。”
其實,無論是年幼兒童,還是耄耋老人,都是需要專人看護的,即便戴了智能手表,即便在孩子和老人走丟再輕易找到,也不能否定監(jiān)護人的責任缺失。尤其是這些缺少自制能力的人,老人需要看護,需要照顧;孩子正在成長,是一個學知識、長見識的時期,需要家長、老師和社會幫助孩子,教會他們辨別是非、認路找家等基本技能,熟悉社會、認清社會、適應社會,這才是當家長之道。
欲速則不達,生活是很復雜的,應該說絕大多數的事情沒有捷徑;想通過走捷徑達到個人目的,往往會走更多的彎路。踏踏實實的交流溝通,認認真真的看護照顧,是任何智能設備無法替代的;尤其是對老人和孩子,付出和收獲基本是對等的,智能手表無法替代溫情陪伴和關愛。無論德國是否禁止兒童手表,我們都不應該將責任寄托在手表上,都應該給親人更多的關愛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曾德鳳:反傻舉措
理性看待老師用戒尺打學生手心
侯文學:警惕“整形貸”陷阱
李忠卿:自開罰單有大題小做之嫌
張楠之:盲目推崇“快樂學習”,你的孩子就輸
江歌案:是恩將仇報,還是大恩如大仇
李忠卿:不必對兒童學哲學說三道四
劉超:讓黨的聲音進萬家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
侯文學:為賣包子替子還債夫妻點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