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燦輝:家庭一年級入學禮,應重內容輕形式
作者:曹燦輝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隨著開學季來臨,社交平臺上流行起一種特別的儀式感——家長為升入小學的孩子辦一年級入學儀式。一條紅色的大橫幅、一條寫有“好好學習、天天向上”的紅色綬帶,伴隨著《歡送進行曲》背景音樂,入學儀式開啟一項項議程,家庭成員挨個送禮物、送寄語……
孩子步入小學一年級,是其人生一個全新階段的開始。家長為孩子舉辦一年級入學禮,是在給孩子傳遞一種信號,你們不再是幼兒園的小孩子了,要由“以玩為主”轉向“以學為主”,使孩子在心理上重視,產生光榮感,有益孩子成長。
事實上,不少研究表明,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,對于兒童入學適應、提高兒童學業(yè)成績、縮小不同階層兒童發(fā)展的差距都具有重要意義。《小學入學適應指導要點》從兒童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為目標,提出了合理化建議,推動兒童度過幼小銜接??梢?,家庭一年級入學禮,家長參與孩子入學準備,有利于讓孩子快速適應小學學習生活。無縫對接幼小銜接,很有必要。
然而,社交平臺上有的家庭一年級入學禮,討彩頭,搞加冕,花樣太多,程序復雜,形式大于內容,孩子站在旁邊不知所措,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,對孩子產生誤導,讓儀式感變了味兒,有違初衷,弊大于利。
家庭一年級入學禮,應該重內容輕形式。孩子步入一年級,家長不要為個儀式而儀式,除了對孩子祝賀、鼓勵、愛與陪伴,不妨靜下心來,從孩子的心理和認知角度出發(fā),來一場溫暖的親子談心,教孩子做一個優(yōu)秀的小學生。比如,有禮貌、愛學習、肯探索、熱愛集體、助人為樂。而不是強化當學霸,進行功利化導向,使孩子陷入教育“內卷”困局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葉金福:工會為農民工“送健康”體現(xiàn)人文關懷
丁家發(fā):吵架氣死人賠償7萬余元,你說冤不冤
曹燦輝:“慢火車”跑出致富“加速度”
苗鳳軍:網絡宣傳周,有安全意識才有家的精彩
王鳴鏑:莫讓“形式”帶偏“干事”
黃躍成:文明看球,拒絕“球場暴力”
杜萌:莫讓接親禮花變成“添堵禮花”
周志宏:“電動車遮陽篷拖倒撞傷路人擔全責”
讓“有組織科研”聚焦國之大者鑄造國之重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