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桂林:錘子“免費碎手機”不是教育的好招兒
作者:錢桂林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9月3日,河北秦皇島一學校在校門口擺放桌子貼“免費碎手機”標識,并在桌子上放著一把錘子,引發(fā)網友爭議。對此校方回應稱,擺放錘子希望能震懾學生,學生有需要要跟家長聯(lián)系可以提前報備,帶手機交由班主任代管,放假會充滿電還給學生。但如果學生沒有提前報備偷摸帶手機,被校方發(fā)現后這手機肯定會被砸碎,砸碎后學校會照價賠償給家長,這是經過家長同意的。
“禁止帶手機進校園”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。早在2018年,教育部便出臺了《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》,明確規(guī)定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,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(tǒng)一保管。2021年,教育部又再次出臺了《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再一次重申了這一問題。不難看出,教育行政部門也沒有明確規(guī)定學??梢噪S便毀掉學生的手機,毀學生手機純屬學校執(zhí)行“家法”,于法無據,與依法治教理念相悖。
從教育的方式方法來看,毀學生手機的做法簡單粗暴,容易將學生推向教育的對立面,不利于教育的和諧。必須看到,教育不是“一錘子買賣”,一錘子砸下去就敲定了。不僅師生之間的矛盾,而且家校之間、校社之間的矛盾,都不是“一錘子”就能解決的。
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教育的本質是尊重和理解,沒有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是冷漠的甚至是殘酷的。關心,是溫暖的陽光,可以融化堅冰。
在校門口擺放錘子揚言要“免費碎手機”,也許會有一定的震懾效果,但負面影響不容小覷。辦法總比困難多,學校能否換一種溫柔的、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呢?學校要遵循教育規(guī)律,創(chuàng)新教育方式,最終通過科學的手機管理,達到學生在校園內“不能玩手機”“不敢玩手機”到“不愿玩手機”的轉變,從而實現“不怒而教”。
教育是有棱角的,但教育也是有情懷的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,那就要帶著情懷去從事教育工作,在“塑心鑄魂”上下一番功夫,功到自然成,何必急著揚起傷人的“錘子”呢?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杜萌:莫讓接親禮花變成“添堵禮花”
周志宏:“電動車遮陽篷拖倒撞傷路人擔全責”
讓“有組織科研”聚焦國之大者鑄造國之重器
魏芳:企業(yè)設“開學假”是一種多贏之舉
干部沉迷打賞網絡主播,世上沒有后悔藥
李蓬國:床板是“床上用品”?勿要侮辱智商
游德福:鄉(xiāng)村振興,農業(yè)產業(yè)融合化發(fā)展先行
男友退役女友車站求婚,這是愛的“儀式感”
廖衛(wèi)芳:月餅“生日”豈能“亂標注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