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失豁達心
作者:李民增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走在水城大街上,經??吹匠呻p成對的老年人一同散步、購物、逛公園,相依相隨,形影不離。他們常常受到一些年輕人羨慕,認為他們雖然失去了青春歲月,卻走進了成熟、幸福的人生。有的還說:“要是自己以后也能像他們一樣,與愛人手牽手,一同慢慢變老,該有多好啊!”
細細想來,人的一生都與“得”與“失”密切相關。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得失的過程。從呱呱墜地到撒手西去,從得到生命到失去生命,更不必說生命中每個特定的過程了。猶如大自然的得與失,失去了春天的蔥綠,卻得到了豐碩的金秋。
有一個“楚王遺弓”的故事。漢劉向《說苑·至公》一文曰:“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,左右請求之。共王曰:‘止!楚人遺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’”《孔子世家·好生》: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”
翻譯成現(xiàn)代文就是:有一天,楚王出游,遺失了他的弓,下面的人要去找,楚王說:“不必了,我掉的弓,由我的人民撿到,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,又何必去找呢?”
孔子聽到這件事,感慨地說:“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!為什么不說人掉了弓,自然有人撿得,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?”
云來云往,雨來雨去,世間之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,何必患得患失呢?
失去本是一種痛苦,但也是一種幸福,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王玨蘊:別讓學生認為“早戀”是道德淪喪
許昭慧:哈爾濱問責百名保護傘干部警醒了誰?
曾德鳳:教養(yǎng)有時也傷人
柏廣玲:斑馬線前靜止的45秒傳遞著社會文明
黃越:西成通高鐵 蜀道變通途
張楠之:別把名人“親自接見”搞成了營銷忽悠
汪東旭:“面試單身被刷”源于企業(yè)錯誤人才觀
宋鵬偉:把農民工真正當兄弟
張楠之:對“英文版射雕”只顧吐槽太狹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