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鏡伊:以“學習”三態(tài) 擔時代使命
作者:陳鏡伊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在時代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,學習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,而是關乎個人成長、社會進步、國家發(fā)展的關鍵所在。我們當以“求知若渴”的積極心態(tài)、“篤行不怠”的奮進姿態(tài)、“學以致用”的務實常態(tài)投身學習,方能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。
以“求知若渴”的積極心態(tài)開啟學習之旅。學習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,需要我們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敬畏。古有匡衡鑿壁偷光,在艱苦的環(huán)境中依然執(zhí)著于知識的汲取;今有無數科研工作者為了攻克技術難題,日夜鉆研,不斷探索未知領域。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求知若渴的真諦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,我們更應保持一顆好奇心,主動去發(fā)現新事物、學習新知識。無論是專業(yè)技能的提升,還是人文素養(yǎng)的涵養(yǎng),都應成為我們學習的目標。只有以積極的心態(tài)去擁抱學習,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汲取養(yǎng)分,為擔當時代使命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以“篤行不怠”的奮進姿態(tài)投身學習實踐。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書本和理論上,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。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,他不僅在實驗室里進行無數次的試驗,更深入田間地頭,親自觀察、實踐,最終成功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,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問題。這啟示我們,學習要腳踏實地,一步一個腳印。在學習過程中,我們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,但絕不能輕易放棄。要以堅韌不拔的毅力,不斷克服困難,在實踐中檢驗真理、發(fā)展真理。只有將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,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的精髓,提升自己的能力,為擔當時代使命增添力量。
以“學以致用”的務實常態(tài)展現學習成果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、推動發(fā)展。我們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,為社會創(chuàng)造價值。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征程中,許多大學生畢業(yè)后回到家鄉(xiāng),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,帶領鄉(xiāng)親們發(fā)展特色產業(yè),改善鄉(xiāng)村面貌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詮釋了學以致用的內涵。我們每個人都應立足自身崗位,將學習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,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。同時,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,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,用自己的所學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。只有以學以致用的務實常態(tài),才能讓學習真正發(fā)揮作用,在擔當時代使命中實現人生價值。
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”這是古代文人的使命擔當,而在新時代,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。讓我們以學習為筆,以奮斗為墨,在時代的畫卷上書寫屬于我們的精彩篇章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張?zhí)旆牛?1192 英雄從未遠去
廖衛(wèi)芳:讓“鬧機者”付出沉重的法律代價
翟云雪:增強閱讀饑餓感,護好精神三餐飯
袁文良:對“農資忽悠團”要堅持露頭就打
劉蘇怡:青煙不擾青山色 心香一縷寄春風
陶淑杰:踐行八項規(guī)定,筑牢黨員作風基石
王佳祺:以身作則,踐行中央八項規(guī)定
王帥:深耕希望田野 繪就鄉(xiāng)村振興時代畫卷
李永波:青年干部要扎根基層沃土不負青春韶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