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晨昊:扶貧先扶志探索愛心超市實踐模式
作者:袁晨昊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近日,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來龍鄉(xiāng)龍港村貧困戶劉思良再次從幫扶責任人手中拿過美麗家園積分卡后,激動地說道“村里的‘愛心超市’真是方便,現(xiàn)在只要我們勤動手就能獲得積分,拿著積分卡來兌換就能得到所需的日常用品,真是太好了!”。
從米面油鹽,到牙膏牙刷,龍港村這個愛心超市的商品與其他超市一樣。但其最大的特殊之處,就是貧困戶來這里領取物資不用付錢,而是用“勞動積分”。“勞動積分”怎么掙?靠貧困戶在“六凈一規(guī)范”評比、勤勞致富評選、脫貧攻堅知識問答、自強勵志先進戶評定等活動中的表現(xiàn)。在為貧困戶設計的龍港村愛心超市模式中,積分是獎勵,更是一種激勵。這種模式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貧困戶“坐地等幫”的心理,引導他們樹立、增強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的意識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《擺脫貧困》一書中指出:“扶貧先要扶志,要從思想上淡化‘貧困意識’,不要言必稱貧,處處說貧。”面對貧困,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、觀念和信心。在脫貧攻堅戰(zhàn)中,貧困群眾既是幫扶的對象,也是脫貧致富的主體。只有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斗志和勇氣,才能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性,徹底斬斷“窮根”,并最終搬掉貧困這座大山。
無可否認,在一些地方,脫貧攻堅工作或多或少呈現(xiàn)政府“一頭熱”的現(xiàn)象,一些貧困戶雖然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和資助,卻仍未真正擺脫貧困,甚至有個別群眾越扶貧越想保貧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思想上和精神上的“貧困”。
精神和意志,是戰(zhàn)勝貧困的重要力量。資源短缺、地理因素、家庭勞動力短缺……造成貧困的客觀因素多種多樣,但不實現(xiàn)精神上的脫貧,就難言物質上的脫貧致富。以勞動換取積分,到“愛心超市”以積分換取商品,引導貧困群眾摒棄“等靠要”的惰性和慣性,是一種頗具針對性的、從精神意志層面的幫扶。這種幫扶模式,不再只是單純地給錢給物,而是著力于激發(fā)貧困群眾內生動力,讓扶貧與扶志并行、物質脫貧與思想脫貧同步,是一種極具借鑒價值、值得推廣的模式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(lián)系,聯(lián)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(zhàn)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(fā)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史昌:高校畢業(yè)季,應如何面對就業(yè)?
張浩:消除腐敗現(xiàn)象比反腐敗更能贏得民心
范文艷:心中有信仰 生活有希望 民族有未來
向秋:“反炒房”才搶得來人才
周強:從“紅色理論家”身上汲取信仰力量
曹燦輝:父母如何為“童?!弊优坝嬌钸h”?
李忠卿:諒解摔手機的大媽還需全民配合
江德斌:設置“親子更衣室”規(guī)避性別認知尷尬
李忠卿:短信打招呼難說不是耍特權?